close

  中新社魯甸8月9日電 題:震區的“帳篷派出所”
  中新社記者張子揚
  記者眼前的這位彞族漢子,皮膚黝黑、粗糙,30多歲的人看上去足有40開外,與人說話時,憨厚的眼神透露出真誠,只是他沙啞的嗓音,說不了幾個字,就要不停地喝水。
  他不知道自魯甸發生地震後說了多少話,同事心疼他,塞給他一包治嗓子的含片,但整整一個上午,他沒時間吃一粒。
  而他身後,狹窄的帳篷內,擠滿了前來補辦戶口簿、身份證的災民,龍頭山鎮35攝氏度的高溫,已將他們的衣衫徹底浸濕。
  他很清楚,對於災民來說,一張身份證,就是他們的希望,未來求學、工作,都離不開這張小小的卡片。“我們能做到的,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提供便利,原來辦證至少要40天,但省里承諾,15天左右就能拿到。”
  他叫楊崇銀,是龍頭山鎮派出所的指導員。這場突如其來的地震,將他們原先建在半山腰的辦公樓完全摧毀,所長和三位同事被壓在瓦礫下,從此陰陽永隔。
  現在這座帳篷,成了派出所的臨時辦公點,亦是他們的全部。
  與記者聊天,是楊崇銀難得的休息時間。他一再感激全國人民的援助,送來了水、食物和藥品。
  “我感謝這個時代,感謝那些素不相識的同胞,幫我們重建家園,幫……”忽然,他用手捂住了眼睛,哭了,淚水從手指間淌落下來。
  這幾天,楊崇銀不記得是如何挺過來的,50多個小時沒怎麼合過雙眼,實在累得不行,就靠在凳子上眯一會兒。“但想到遇難的同事,看到他們的遺物,就會挖心的痛,他們都很年輕,給父母送終的人都沒了”。
  說完這句話,他的眼睛又紅了,再度哽咽。
  在楊崇銀的記憶中,除了每半個月能休息兩天外,他的生活大部分時光都與七名同事在一起,哪個人什麼性格,愛吃什麼,甚至是喜歡什麼電影,彼此都一清二楚。
  在大山裡工作,他們業餘時間唯一的運動就是爬山,所以無論男女都“煉”成了一雙可以健步如飛的腳。
  他告訴記者,前幾年為了抓捕一名偷車賊,他們連續翻越了兩座大山,最終那名嫌犯累得實在跑不動了,趴在地上束手就擒。
  只是,將大把時間貢獻給派出所後,家人見楊崇銀一面就變成遙遙無期的心愿。
  直到今天,他還沒回家看看。
  楊崇銀深深記得,“媽媽給我打電話說,娃兒,你在前線好好工作,家裡一切都安好,註意身體。但掛電話那一刻,老人偷偷地哭了。”
  “您想過做警察會這麼難嗎?”
  “想過,我想過如何打擊罪犯,讓住在這裡的村民平安活著,但不知6.5級的地震會傷亡如此慘重,很多人一輩子積攢下的財物,瞬間變得一無所有。”
  “如果可以選擇,會不會還從事這個職業?”
  聽到記者的問題後,楊崇銀一度不知該如何回答。他望著帳篷外,想了想說,“可能還會選擇吧,我身上的警徽,是代表國家到這裡工作的。”
  其實楊崇銀未穿警服前,在他的印象中,警察應該每天都佩戴著槍,奔波在追尋嫌犯的路上,是英雄的化身,是人民的保護傘。
  然而當他真正踏入警局的大門,特別是成為一名鄉村警官後,才發現與想象中的大英雄形象差之千里。
  在日常工作中,他們要花一大半的精力去處理鄰裡糾紛,或者誰家的牛丟了、小孩落水了,人們都會向派出所報案。
  “很多農民沒有文化,法律意識淡薄,不知如何用法律保護自己,他們受了委屈,就眼巴巴指望著我們。”
  楊崇銀說,“如果這些事辦不好,村民們會覺得國家不管他了,假如你做好一件事,朴實的農民會把心交給你。”
  例如,在2009年,當地有100多頭耕牛被盜,價值百萬。失去主要勞力的農民堵在派出所門口哭得撕心裂肺。
  接到報警後,楊崇銀和同事為此追查了好幾個月。一個雨夜,他們匍匐在草地中近12個小時,一舉將11名罪犯抓捕。
  從那天起,鎮上所有人都知道了這個天大的消息,對於當地農民來說,耕牛就是他們的命根子。
  看到村民的笑臉,楊崇銀曾開心得一個晚上沒睡著覺。
  回憶起往事,他緊皺的眉頭終於舒展,會心地笑了。他說,這是他成為警察後,最幸福的一次。(完)  (原標題:魯甸震區的“帳篷派出所” 民警50多個小時未合眼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q96yqqob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